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合资股比如何放开?商务部发言人的一席话引人深思

    5月25日,在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孙继文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再次提及了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问题。孙继文表示,正在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拟放开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电池、摩托车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

    一直以来,汽车合资股比如何放开的问题仅是停留在讨论阶段,并未付诸实施,而孙继文的答媒体问表明,汽车合资股比的放开或将进入实施阶段。

    股比放开已是板上钉钉

    据孙继文介绍,5月23日,《目录》修订版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5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近期公布实施。“我想强调的是,中国鼓励外商投资包括汽车在内的高端制造业,并将继续放宽限制,有序扩大开放。”孙继文如是说。

    正如孙继文在发布会上提到的那样,合资股比放开问题不久前在三部委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被提及,原文内容为:“完善内外资投资管理制度,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虽然只短短的23个字,但透露出的信息却非常明确:放开汽车业内的合资股比已成定局。

    目前我国在汽车合资股比方面规定内容为: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制造中方股比不低于50%,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如与中方合资伙伴联合兼并国内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可不受两家的限制。但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整车行业的合资股比放开已是大势所趋。

    有序放开将是最佳方式

    虽然合资股比放开已成定局,但如何放开须慎之又慎。行业专家建议,应根据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细分领域采取不同的放开政策,分类别、分阶段、分梯次,有序放开。
在合资股比放开的问题上,我们有“前车之鉴”。2004年版本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毫无条件地取消了对外商投资零部件的股比限制,这一直被视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在自主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培育的现状下,外资品牌的大规模进入对其形成了“围剿之势”。

    不过,时至今日,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非“吴下阿蒙”,虽然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仍有所欠缺,品牌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但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攀升、产品质量的日渐加强,目前某些领域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有信心和外资车企一较高下。

    只不过当下,我们还需再给自主品牌一定的准备时间,当前我国自主品牌正处于上升的关键期,在完善正向研发体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重塑产品设计理念和搭建企业现代管理流程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待完成,绝不能一蹴而就。

    新能源汽车或先行一步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据媒体报道,德国经济部长齐普里斯近日表示,中国没有做到真正的贸易自由。在某些行业如汽车业,德国企业必须要与中国企业合资才行,“这样的规定与自由贸易相悖”。对此,孙继文作出前文的回应,并称德国汽车企业实际上正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诚如孙继文所说,德国汽车企业确实受益良多。就在5月22日晚间,江淮汽车收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核准的批复》。

    批复内容显示,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深化中德电动汽车产业合作,依据《行政许可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同意建设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大众中国)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

    项目核准由国家发改委批复,且依据《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可见江淮与大众的合资已经被归为申报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的准入申请,而非新建中外合资轿车生产企业。

    “江淮与大众的合资显然没有受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规定限制,加上这次拟放开的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电池,或许表明国家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尝试通过新的合资方式放开股比。”一位分析人士表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是有底气的,外资企业在这个领域也需要和自主品牌合作,双方合资具有一定的对等性和互补性。”

来源:中国青年网